LD乐动|主页

首頁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綠建訪談 | 楊明:關注使用者的長期體驗感受,實現建築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3-01-13



1.jpg



 個 人 簡 介 

1675733989(1).jpg

楊 明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建築師

  楊明,長期致力於城市綠色更新、工業遺存更新改造和城市公共文化建築的工程實踐與研究。關注基於「用」的場所特徵和公共價值呈現,主張以「自然因應」的方式生成具有長期使用適應性和日常儀式感的良好建築,促進建成環境品質的可持續疊代提升。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傑出獎、亞洲建築師協會年度保護更新類建築金獎、美國AAP規劃金獎、歐洲A′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銀獎、美國IAA展覽類項目獎,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一、二等獎,全國勘察設計一、二獎,全國建築創作獎、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二等獎等榮譽。


 訪 談 


  從「建築節能」到「綠色建築」再到「綠色低碳城鄉建設」,中國的綠色建築發展走過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請問您是怎麼看待綠色建築發展的?


  在當下,努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全社會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作為一名建築師,在設計實踐中往往是以建築的綠色節能和生態友好作為打造綠色建築的具體行動方向。個人覺得,「可持續建築」的提法應該與建築師的創作目標與結果期許更契合一些。建築師以人為本,通常不只關注建築的能耗、碳排量等綠色數據,更關注使用者的長期體驗感受。

  舉例說,我們的「天宮號」空間站足夠科技、足夠節能,北京山頂洞人遺址也足夠生態、足夠節能,但這兩處都不會是大家認知中的理想居所,原因是這其中暗藏着一對矛盾。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更舒適的生活與更高的能耗有着同向關係,以單純減少能量使用作為達成幸福生活目標的路徑是不大現實的。因此,在工程實踐的過程中,建築師更應着重關注能源的消耗方式是否有效提升了使用者的舒適感受。現有的綠色建築評價體系,更多還是從硬件控制的角度關注設備設施的節能減排,反而相對忽略了長期有效使用這一點。

  由此出發,我對「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建築從建造到使用再到破敗,熵增是不可逆的,能耗增長不可避免。為此,建築師要做的是對建築的能耗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控制。通過基於使用需求的目標性設計,合理分配能耗,儘可能延長建築的有效使用壽命,減少全生命周期中各個環節的能耗和碳排總量。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所謂「綠色建築」應能夠通過設計的適宜高效,實現使用上的可持續和「性價比」的平衡。建築的「性價比」概念看似通俗,卻應成為衡量建築是否「綠色」的重要指標。這需要業內各領域通力合作,從「建築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視角來進行觀察思考。

  綠色建築的發展是由量化技術領域率先發起的,經歷過一段通過設備設施的添加或專項標準的提升來實現建築「增綠」的時光,這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非適用性能耗的增長。時至今日,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站在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評估綠色建築的意義和實施邏輯。只有真正提升了生活品質、真正有助於建築可持續利用的那些理念、技術和設施,才是節能減排工作所需要的,也才能真正支撐起使用意義上的綠色建築。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時代及地域影響下,呈現出不同特徵。當前,城鎮化高度發展,城市用地日漸狹促,您覺得未來城市高層建築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一些超大空間的公共建築又會以什麼形態體現呢?


  我們在討論「城市發展」話題時,通常默認的前提是:城市是人們所嚮往和追求的。這就意味着未來的城市建築一定會更高、更密、功能也更加複雜,這是「城市」作為人群集聚體發展的基本狀態和規律。

  從這個意義上講,限制建築的建造高度只能是短期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屈服於城市可建設用地日益匱乏的發展趨勢。雖然在許多科幻電影中會看到大量的地下城市,但那應該只是建築在向上發展遇到外界阻力之後的備用選擇。更可能的方式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空探索新的技術和空間組合方式,嘗試將更多的使用功能抬升到高空中。

  我們團隊目前正在與CAAU合作設計建造的深圳寶安公共文化藝術中心項目就體現了這樣一種可能的開發方向。它在城市用地高利用率的訴求下,將常規低平佈置的博物館、美術館和演藝中心進行了高層化組合,打造了國內最高的專業性博物館,形成了一座極少見的百米高層純文化建築。今後隨着城市建設的深度開展,城市土地的供給會更趨緊張,這種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築複合各種非傳統功能的情況也會愈發常見。


3.jpg

4.jpg

深圳寶安公共文化藝術中心效果圖

  深圳寶安公共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既是一座集最新展館設計理念、綠色生態技術與高科技互動體驗為一體的多維信息平台,也是展現未來城市更新願景的巨幅都市畫卷。建築包含了博物館、美術館和演藝中心功能,基於中心城區土地高效利用的需求,這些高大空間場館被組合成一座極少見的百米高層純文化建築,將呈現國內最高的專業博物館。


  和向上生長的高層建築遵循同樣的邏輯,水平展開的超大空間公共建築的出現也始終暗含着人類對城市觀念的無限信心和對自身對抗自然能力的崇拜紀念。因此,只要工程技術持續發展並伴隨着社會財富的積累,超大空間公共建築就會繼續以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湧現出來。而在另一方面,對超大空間公共建築可持續利用的需求又將促使他們被改造或以新的生產方式來呈現。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將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或是空間功能更加複雜,或是與其它建築結合得更加緊密,最終走向高頻度的日常化使用是必然的趨勢。

  就比如體育館類建築,今後將不僅僅以類似奧體中心的專業組團形式出現,還更可能與住區結合,成為以日常生活為主導的大型綜合社區的配套建築。為了解決體育場館在特定賽事後持續利用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就有過將家具城搬進體育館轉換日常使用方式的嘗試。在當下,面對單一功能超大空間公共建築走向多元功能融合的發展趨勢,在建築策劃的早期將功能類型、建設條件、運營管理模式拆解分析透徹,變得比單純的建築設計更為重要。外圍利益相關方關於高效使用土地資源的要求越明晰,反而越能激發建築師的靈感,從而促使其在超大空間公共建築或是前面提到的高層建築的設計中進行不斷創新。畢竟建築師更擅長的依舊是空間形態組織,有足夠的競爭心、創造力和技術準備來滿足使用者和開發方的各種新需求。


  城市更新是目前越來越熱的建設話題,對延續城市人文歷史、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都很有意義,您在這方面有哪些自己的實踐體會?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建築業從以發展新建建築為主,逐漸向新舊建築並重的城市更新模式轉向,這是城市建設用地趨向長期緊張、可持續發展理念價值顯現的必然結果。城市更新,本身就是一個適應需求變化優化疊代的持續性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築的功能會不斷疊加,與區域周邊其它建築的互動與聯繫也越來越強。新舊建築交織聚落,最終會逐漸脫離自上而下的城市功能區劃限制,生長形成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的城市功能區。這些來自生活實踐的變化和需求會孕育反向的市場力量,推動城市管理政策的優化發展,將城市更新過程變得更加豐富和可持續。

  作為處在這一波城市更新浪潮中的建築師,我們對這一工作的認識在過去十多年的實踐中經歷了從「鈎沉歷史,利舊為新」到「面向未來,塑造歷史」的認識提升。大約八、九年前,我們團隊承接了南京下關電廠碼頭的改造工程。那時候電廠剛拆除,碼頭只是長江大堤外一塊廢棄的水泥平台。在區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利用現場保留的水泵房、變電所和燃煤傳送帶等工業遺存做了些民用化改造,將這塊小小的場地轉變成了電廠遺址博物館和社區日常活動的廣場,在當年一舉獲得了亞建協年度改造利用類建築唯一的金獎。下關電廠碼頭改造項目雖然小,但它很好地詮釋了綠色設計中常用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儘量減少對自然環境新的索取,從節地、節材到整體節能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失去既有功能的舊建築通過適當的內容植入和有針對性的改造設計,也可以很好地融入當下的生活,從而實現空間壽命的延續。

  象這些對既有建築的改造利用,本質上講都是在回應城市更新所依託的空間資源高效利用的理念。在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的背景下,這樣的價值導向和應用探索,近幾年已經拓展到了對新建建築的設計思考中。立足於建築的全生命周期視角,以未來定義當下,在建設之初就為將來的更新活動預留彈性的空間技術條件,正日漸成為一種展現最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建築設計趨勢。無論是目前流行的混凝土預製裝配、合成木構建築,還是靈活的模塊結構體系,都是這一趨勢的反映。

  2020年,我們團隊在崇明島設計建造了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世紀館,嘗試對這一理念進行實踐。世紀館項目以覆土建築的形式呈現,通過合理利用場地自然屬性並與和被動式綠色技術相結合,實現了1.7萬平方米屋頂覆蓋下的建築自然通風與採光,達成了美國WELL標準的預金級認證。除此之外,它特別根據建築在會後可能的功能策划進行了預先設計,並據此結合會期內的應用情況制定了「主體+替換單元」的建造組合方式。以永久存在的混凝土連續拱殼屋面加外圍搖擺柱作為建築主體,以可替換的輕質「獨立展廳」單元承載使用功能,從而既達到了在會期內為後置的展陳內容提供足夠的空間寬容度,又保證了會後改造時新舊功能單元替換的最大靈活度,成功實現了「可持續」更新設計理念在新建建築中的應用


5.jpg

6.jpg

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世紀館細部

  世紀館是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兩大永久館之一,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獲得了美國WELL標準的預金級認證。建築全面實踐了綠色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展期內臨時場館空間均為易拆卸的輕型結構,而展後永久利用的主體結構則採用了創新的節材技術。翼展280m的連續屋面拱殼是全國最大的自由曲面預應力混凝土薄殼結構,厚度僅為250~500mm,通過結合巷道通風、導管採光等被動式綠色技術,完美展現了景觀式覆土建築的氣候適應特徵。


  在業內,我們常常聽人說要建「百年建築」。應該認識到的是在這100年中,建築的使用功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身份變化比我們想像的更快,持續的更新活動不可避免。秉持這樣一種發展的眼光,我們現在對於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更加真實開放。在進行項目實踐的時候,已經能夠讓在手的更新設計工作逐漸擺脫不斷回頭看的束縛,主動轉向重點關注當下、大膽預製未來的前瞻狀態。


  您曾說建築師是「帶着鐐銬跳舞」,建築師與使用者對空間功能的期待不盡相同。那麼,建築師應當如何通過調整,既延續建築師的設計理念,又平衡好自由意志、行業監管與使用需求之間的衝突呢?


  應該說建築師和使用者之間從來不存在真正對立的矛盾。建築的設計理念和空間設計成果總體而言都是圍繞着使用者建立和展開的,使用者的需求才是激發建築師靈感的最根本來源。

  真正和建築師的自由意志相衝突的是行業中沒能把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放在核心位置的種種狀態。包括對個人權屬空間使用方式的過多行政干涉、對建築師專業責權能力的制度性懷疑、失去質量服務核心的工程總包制度、幾近文盲水準的個體施工技術底線,還有必須過關但其實並不真正關注使用者的各種專業諮詢評估等等,他們才是禁錮在建築師身上的真正鐐銬。對於這些挑戰,在當下的工程實踐中並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真正去克服,妥協是唯一的途徑,區別只在於建築師看待妥協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如果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相對良好的心態,做到越挫越勇,那麼即使是「帶鐐起舞」,也有可能舞得精彩。我很期待建設行業能有更寬鬆、可靠的環境,支持幫助建築師為城市更多元、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出最大的力量。


 楊明團隊部分成功展示 

世博會博物館

  世博會博物館是上海第一座獲得國際組織授權的專業類博物館,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設計以「永恆的瞬間」為理念,通過歷史河谷和歡慶之雲兩大組成部分的空間、材質對比,打造了一座記刻時間的容器,回應了人類對歷史與未來的美好想像。項目秉承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空間開放包容,為市民提供了一處國際化的城市文化客廳。

7.jpg

8.jpg


南京下關電廠碼頭遺址公園

  南京下關電廠碼頭遺址公園位於中山碼頭長江大堤外側,建築面積0.35萬平方米。針對這塊電廠搬遷後遺留的城市飛地,設計以」溝通「為目標,利用場地內殘留的水泵房、變電間、運煤皮帶等空間遺存物改造出了電廠遺址博物館和社區活動廣場。該項目2016年獲得亞洲建築師協會年度建築保護更新類唯一金獎時,得到的評價是「成功地將歷史遺蹟重新帶入當下生活…」。

9.jpg

10.jpg


長春拖拉機廠更新改造規劃

  長春拖拉機廠更新改造規劃佔地35公頃,獲得了2019年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保護更新類建築獎。工廠停產後,原有廠域被整體劃為文物保護區域,歷史空間肌理雖然得以保留,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展遲滯的問題。設計以"塑造記憶的未來"做為更新規劃的目標,把打造遺存空間在未來的多樣化使用作為途徑,通過建築的媒介作用將拖拉機廠的歷史信息和作用突顯出來,擴大了其在未來區域發展中的積極影響力。

11.jpg

12.jpg



媒體報道:http://mp.weixin.qq.com/s/4al-TUYQy4QBl5c5rskzwQ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