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乐动|主页

首頁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當代建築 | 樞紐的邊界——面向未來的空港樞紐建築設計

2023-01-31


作 者 簡 介


1.jpg

郭建翔 | Guo Jianxiang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


2.jpg

陽旭 | Yang Xu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空港院總監助理



摘要:本文基於空港樞紐建築設計發展趨勢,從創新驅動下邊界的消隱、社會性空間的持續強化、「後疫情時代」下的交通建築、節點整合下的邊界控制四個方面出發,探索了樞紐邊界從形成到消融的過程,打造了符合時代精神的未來空港。

關鍵詞:樞紐;邊界;消隱;擴展


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代表的交通基礎設施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為交通建築的最高形式,對當代城市的形態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石。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我國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重點優化提升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服務功能,加快推進80個左右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目前,我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仍在蓬勃發展中。

在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中,空港樞紐因其超大半徑的輻射強度成為經濟活動全球化、物質交流便捷化的一種外在體現,是城市功能和文化氣質的濃縮舞台,是最能反映時代進步發展的建築類型。樞紐城市逐漸演變為國家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目前的樞紐規劃中,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方面:

1)實現樞紐內部邊界的融合,提升旅客體驗。在當前的樞紐規劃設計中,不同交通類型,甚至不同管理界面、不同安檢等級之間存在較為鮮明的場站邊界,建築師需要思考如何打破邊界使空間融為一體,從而使旅客在樞紐內部實現無邊界出行。

2)打破交通與人文的功能邊界,實現情感共鳴。在過去的樞紐設計中,建築師更加強調交通換乘的高效,樞紐更像是一台高效運作的機器。隨着樞紐類型的發展,其文化屬性和社交屬性也越發強烈,因此打破交通與人文兩種功能的邊界,能夠讓旅客有更深的情感共鳴。

3)消弭生態與健康之間的邊界,打造健康樞紐。在「後疫情時代」的今天,人們對於樞紐健康出行的需求越發重視。建築師需要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待樞紐設計,將過去強調「四節能一環保」的單一維度轉變為樞紐低碳運行、旅客健康出行的多維度。

4)消融樞紐與城市之間的邊界,打造樞紐城市。由於歷史原因,許多機場往往建設在城市郊外,成為遠離城市的孤島。在樞紐邊界與城市邊界越來越模糊的今天,建築師更需要從融合城市的角度出發,實現城市孤島向樞紐城市的轉變。

隨着樞紐尺度的不斷演進,現在的空港樞紐越來越多地被看作同一穹頂下的微型城市。建築師更應該用城市設計的眼光,在技術引領、設計賦能下,關注樞紐邊界的持續消隱與擴展,從強調樞紐內部運行的高效組織轉為更加強調樞紐的城市性,以樞紐邊界的消隱、社交空間的強化、低碳美學與健康樞紐、城市邊界的消弭為着眼點,創造多維的「樞紐建築學」。


1 從流程到旅程:創新驅動下邊界的消隱

航站樓在發展初期與常規公共建築並無本質區別,隨着航空器技術的進步和年旅客量的增長,其逐漸演變為承載數千萬年旅客量的巨構,而由此產生的安全和管理需求促使航站樓內外之間的邊界逐漸形成(圖1、圖2)。

3.png

圖1 20世紀60年代與常規公共建築無本質區別的虹橋機場


image.png

圖2 21世紀初數千萬年旅客量的虹橋機場


航站樓更多是以功能定義空間的建築,值機、安檢、行李託運等功能空間在樓內佔據了很大比例,航站樓主樓成為傳統旅客流程的「處理器」。不同功能空間在航站樓內形成一個個相對的邊界,旅客在整個航站樓中的旅程即是通過邊界的流程,清晰的邊界為旅客帶來了不確定和不友好的體驗。

在虹橋機場樞紐的設計中,設計團隊嘗試整合不同的交通方式,使其形成融合的綜合交通樞紐,成為國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範例,其依然存在清晰的物理界限(圖3)。

image.png

圖3 虹橋樞紐中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整合



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為物理邊界的消隱提供了可能,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1)基於生物識別的無邊界出行,減少了身份查驗的要求。「OneID」等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為旅客流程由物理監管轉入虛擬監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大數據背景下的差異化安檢。無感安檢極大簡化了安檢流程,使旅客可以在樞紐內部實現自由出行。

3)物理邊界的消融和數字邊界的重塑。未來航站樓的實體邊界將轉入後台,為後台的設計、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隨着技術的持續發展,樞紐的邊界並未消隱,而是通過土建與管理的融合,使物理邊界持續消融,數字邊界不斷重塑。本文將其理解為四種融合:土建的融合,即建設技術的進步使航空與高鐵的上下疊加建造成為可能;建設的融合,即不同行業規範納入統一平台,消除行業壁壘;物理的融合,即安全運營的優化消弭整個樞紐內部的安檢物理界限;管理的融合,即後台技術的革新實現樞紐內部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統一管理。四種融合給建設—設計—運營團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隨着技術的進步、理念的進步,以及現代人出行方式、生活模式的持續變革,樞紐邊界由水平整合向垂直疊合演變。未來,樞紐內部邊界將持續消融,旅客可以真正在樞紐內部實現無邊界通行。


2 從出行到交流:社會性空間的持續強化

隨着邊界的消融,傳統的樓內功能從交通樞紐中得到釋放,樞紐將滿足城市綜合體、城市會客廳等方面的需求,供旅客社會交往的空間屬性也會進一步得到強化,商業、酒店等業態將呈現出多元性與融合性,從而為旅客的各種社會活動在樞紐內部的發生創造可能。這將會對交通建築室內空間的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更加強調其內部空間的多元性,強調線性空間與節點空間的融合,賦予更多體驗性與城市會客廳屬性,充分尊重所在城市的地域性,充分考慮旅客行進的體驗感。

2.1 契合城市品位的空間體系規劃

機場樞紐可以被看作同一穹頂下的微觀城市,因此在樞紐內部空間體系規劃中,建築師需要充分考慮城市品位。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T4航站樓肩負着第19屆亞運會重要配套設施的使命,是展現杭州市新形象的窗口。設計以「表達江南文化脈絡,彰顯杭城文化底蘊」為基石,結合了航站樓的使用功能和空間特點,以荷花和蓮葉為設計主題,展現杭州市秀雅、精緻、溫潤的氣質,以及國際、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圖4)。

6.png

圖4 蕭山機場T4航站樓

在阿布扎比國際機場的規劃設計中,建築師以城市設計的手法塑造了室內空間,結合雕塑、節點廣場塑造了豐富的室內空間序列。

2.2 注重重要節點的公共藝術設計

當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樞紐內部邊界後,傳統的功能性空間得到釋放,機場也有更多的機會與公共藝術進行深度結合。此外,作為凝聚不同身份和不同感情人群的等待空間,機場更像是一個大眾舞台,更加需要強調場所感。

結合旅客體驗序列,建築師在設計好機場的空間骨骼後,引入公共藝術,對節點氣氛進行裝飾和渲染,打造與城市氣質一致的城市藝術客廳,使航空港轉變為藝術港,從而實現「交通」與「藝術」的融合,具體可體現為以下幾點:

1)色彩應融入樞紐色彩體系。以現有色彩體系為創作背景,新的色彩應融入體系,彰顯其獨特性,構築全域化公共藝術空間,提供交互式的文化體驗。樞紐作為背景展示的平台,強調藝術品、工藝品、構件等細節,因此色彩應更加突出藝術品,以帶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

2)細節應反映城市文化元素。細節體現城市元素符號和地域文化,構築高水準城市藝術客廳——充分體現城市風格和精神,並成為當地藝術家的展示平台。

3)藝術應體現樞紐交通特色。藝術裝置需圍繞飛行、航空、鐵路、航海等主題進行展開,通過IP形象的策劃設計和精神地標的創作,結合細節處理和雕塑,打造鮮明的品牌特色,並且結合各種聲光裝置,實現多種形態的表達,具有視覺衝擊力和文化感染力。

2.3 契合時代發展的航站樓內商業重塑

邊界的持續打破為商業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電子商務的衝擊下,現在的樞紐商業已經由傳統的購物式商業向展示性商業和體驗性商業轉變,機場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超強IP的大流量廣告展示平台。在航站樓的設計中,建築師要更加強調商業文化屬性的塑造,結合城市特質進一步渲染商業氛圍(圖5)。

image.png

圖5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中庭


3 從綠色到健康:「後疫情時代」下的交通建築

交通樞紐作為人員聚集的場所,應該加強對自身健康屬性的考慮,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促使建築師從更廣的維度去思考交通樞紐與健康人居環境之間的關係,並對樞紐環境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韌性可變:航站樓的主要空間要充分考慮不同工況下的應用場景。當疫情到來時,對可能增加的疫情查驗空間要有充分的考慮並做好預留。

可分、可合:對於樓內可能的高風險區域要適當地進行預留規劃,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夠可分、可合。

健康建築:建築師應將傳統綠色概念進一步延伸至關注旅客健康,充分考慮樞紐的韌性與彈性,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行業要進一步提出可量化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健康樞紐各項環境設計標準體系,營造包括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等系統健康空港,實現航站樓健康運維、旅客健康出行,完成由生態機場向健康機場的轉變。

健康樞紐的塑造對不同場景的精細化設計和參數的修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築設計團隊要藉助計算機手段,對不同場景下的樞紐工況進行模擬,修正樞紐建築設計,通過場景或空間的精細化設計實現主要活動場景全覆蓋。


4 從場站到城市:節點整合下的邊界擴展

4.1 樞紐與周邊地塊的邊界消融——活力雋永的片區設計

設計應以站點和樞紐為中心,利用交通帶來的便捷人流吸引相關產業入駐,從而帶動相關片區的發展,促進交通樞紐、商業辦公、居住休閒等複合功能的綜合開發,讓以步行可達的交通站點為核心的片區產生聯動。在城市由增量發展進入存量發展的今天,交通樞紐的建設如同催化劑,能夠有效激發城市活力,形成多樣性的產業與空間佈局。

4.2 廣域城市的邊界擴展——集簇發展的城市佈局

傳統的城市佈局以某一商業區域為中心,層層向外展開,可以理解為單核「攤大餅式」城市佈局,會造成通勤時間長、職住失衡等問題。樞紐的多點式建設能夠促進多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有利於城市周邊地區與城市中心區融為一體,更有利於廣域城市的發展,極大緩解城區壓力,促進城市健康發展。1小時通勤圈的形成極大地擴展了城市的邊界,促進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的協調發展。以樞紐為核心的交通網絡猶如毛細血管,串聯起整個城市群。

以上海市為例,新一輪《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提出,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主城區內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範圍的覆蓋率超40%。該目標的實現需要不同交通線路、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相互疊合,因此交通樞紐的建設是其有力保障。

4.3 城市間的邊界消弭——樞紐串聯的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的建設要依託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依託主要航空幹線與鐵路幹線的相互串聯,以及城際鐵路、高速公路體系的發展。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能夠通過強化主要交通方式之間的無縫換乘(如空鐵聯運等),有效整合多種交通方式,進一步強化綜合交通體系和交通同城效應,打造樞紐上的都市圈,形成大都市圈內城鎮群協同發展的格局。目前,上海市提出了「長三角主要城市2小時可達,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時可達」的建設目標,建成融入國家交通網絡主骨架、支撐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與上海城市空間佈局相協調、多種方式融合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圖6)。

image.png

圖6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鳥瞰


5 結語

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機場樞紐的發展。樞紐的邊界也逐漸經歷了從形成到消融的過程。建築設計打破傳統專業邊界,擴展學科外延,實現建築、交通、社會等不同學科邊界消融、擴展的樞紐建築學、樞紐經濟學、樞紐社會學。

建築設計團隊形成以建築師為領頭、多專業融合的綜合諮詢團隊,傳統的建築設計企業轉變為以空間形態為抓手的新型系統集成服務商,為社會打造滿足人民美好出行方式的物質載體,營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未來樞紐。




圖片來源 圖1:上海機場集團提供 圖2、圖3、圖6: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圖4:遠洋拍攝 圖5:胡義傑拍攝

媒體報道:http://mp.weixin.qq.com/s/4al-TUYQy4QBl5c5rskzwQ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