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乐动|主页

    首頁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格局歸原,記憶傳遞——原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工程

    2023-02-06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鳥瞰(攝影:SFAP)


    引言

    上海虹口區東長治路,沿街矗立的成片高樓中,有一道舒緩的橫向線條,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是一幢造型獨特的歷史建築,主樓中央聳起半圓形的穹頂,長長的尖券門廊在入口投下半明半昧的影子,樹木茂密,牆面斑駁,建築兩翼沿東西方向徐徐展開,環抱着南側的綠地,既像一架展翅的飛機,又像一座神秘的古堡。

    這裏原是著名的雷士德工學院,是上海近代教育史上短暫而璀璨的一筆,也是地產大亨雷士德先生留給上海的珍貴禮物。在本次修繕工程開啟前,該建築已空關多年,雷士德工學院、以及雷士德本人的故事逐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淡忘。隨着研究工作的展開和保護修繕工程的完成,記憶重新浮出水面,沉睡的建築也再次煥發了青春。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外立面(攝影:SFAP)


    項目概況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位於東長治路505號,遵亨利·雷士德遺囑,由雷士德基金會出資創辦。學校設計、建造於1934年,設立建築、土木工程、機械、電器工程等課程,一經建成,便成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類院校。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炮火,該校於1945年結束了短暫的辦學生涯,解放後,學校舊址先後為上海航務學院和上海海員醫院使用,在本次修繕前已處於空置狀態。1994年雷士德工學院舊址被公佈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保護類別為三類)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舊址區位

    2021年起,結合北外灘功能提升,雷士德工學院舊址啟動修繕工程,項目交付使用後,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將聯手北外灘集團聚焦設計創新產業。本次項目通過對原雷士德工學院主樓進行保護修繕、室內裝修和環境提升,完成了對歷史風貌的延續和建築的傳承。恢復了建築歷史風貌;結合當代辦學的功能需求,優化機電設備和環境,提升了建築的使用性能。


    史海鈎沉

    image.png

    亨利·雷士德(1840-1926)

    雷士德與德和洋行

    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年2月26日出生於英國南安普頓,在倫敦接受了建築師和土地測量師的職業教育,於1863年前後來到上海[1],成為最早進入上海的外國建築師之一。

    雷士德最初以測量師身份進入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逐漸嶄露頭角,於1878年至1883年五次當選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兩次副總董事,1881年當選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直到1916年退休。1870年,雷士德成立英商德和洋行(Lester,H.,Architect and Contractor)[2],主要業務是建築設計、地產買賣和代理,並大量投資於房地產,完成了財務的積累。1913年,約翰遜、馬立師加入,德和洋行的英文名改為「Lester, Johnson & Morris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為上海留下了先施公司大樓、字林西報大樓、日清大樓、普益大樓、台灣銀行大樓(現招商銀行)等建築遺產,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洋行之一。雷士德本人也成為了名赫上海的地產巨擘。 


    image.png

    德和洋行作品:字林西報大樓和先施公司大樓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去世。在遺囑中,他將自己的巨額資產全部用於在上海興辦教育、醫療和慈善事業,包括:為聖三一教堂重建附屬學校捐贈;贈予華人醫院一大筆資金;現金贈予現有慈善團體;剩餘資產建立雷士德基金,由基金會主持設立雷士德獎學金,在上海建立雷士德醫藥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並建立能容納300人以上的雷士德學校等等。


    image.png

    聖三一學校歷史照片(1929)


    image.png

    德和醫院(今仁濟醫院)歷史照片(1930)

    image.png

    雷士德醫學院歷史照片(1932)

    雷士德基金會根據遺囑,先後建造了一批醫院、學校。1931年,位於山東中路的德和醫院(今仁濟醫院)最先完成,是近代上海最早的大型現代化醫院;位於北京西路的雷士德醫學院於1932年建成,成為近代上海著名的醫學研究機構。


    雷士德工學院歷史沿革

    雷士德基金會根據遺囑在上海建造的最後一處學校,即為本次進行修繕的雷士德工學院。雷士德工學院於1934年2月16日開工建造,2月17日舉行了奠基典禮,由英國駐滬總領事白利南爵士(Sir John Brenan, K.G.M.G)與教育部長王世傑共同安放基石。


    image.png


    image.png

    1934年2月17日教育部長王世傑和英國駐滬領事Brenan

    參加建築奠基儀式


    image.png

    本次修繕中對奠基石進行了保護和清洗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建造期間歷史照片(1934)

    1934年10月1日,學校竣工開學,全名為雷士德工業職業學校及雷士德工藝專科學校(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設立建築、土木工程、機械、電氣工程等課程。倫敦大學工學士、英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李賚博(Bertram Lillie)被任命為校長。


    image.png

    首任校長李賚博(Bertram Lillie)在校長室中


    image.png

    校長室中的壁爐現保存完好(攝影:SFAP)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日本軍隊強佔了該學院;後雖在戰爭中經歷了幾次復校,雷士德工學院還是於1945年結束了短暫的辦學生涯。除去戰爭中被迫關閉的時間,雷士德工學院正常辦學甚至不足十年,卻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和領軍人物,是近代教育史上短暫又璨爛的一筆。


    建築風格與初始設計

    雷士德工學院主樓建築面積7858.82㎡,對稱佈局,中央穹頂高聳,東西兩翼偏轉角度,對南側綠地形成圍合之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歷史圖紙(1934)

    image.png

    1930年代雷士德工學院建成後照片

    建築外立面風格採用英國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 Style)和裝飾藝術派(Art Deco)的融合,整體強調豎向線條,外觀精煉有力。立面採用天然花崗石、泰山磚、斬假石等上海近代建築常用材料,建築色彩莊重溫暖。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正立面(攝影:SFAP)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立面細節(攝影:SFAP)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立面細節(攝影:SFAP)


    image.png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門廊修繕後(攝影:SFAP)

    主樓門廊立面的盾形裝飾雕刻有科學儀器及機械圖案,象徵着雷士德初建時期設置的建築和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以及電氣、化工等專業類別。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門廊上方盾形裝飾(攝影:SFAP)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門廊上方的盾形裝飾釋義

    建築一層設置禮堂、木工車間、工程車間、材料實驗室、金屬加工車間等教學用房;二層中間設院長辦公室、系主任辦公室等,兩翼設置機械實驗室、電氣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專業教室;三層軸線上設有圖書館,走廊對面是三個大型製圖室;四層為教職工的公寓套房;塔樓位置有局部五層,中央是鍋爐煙囪。建築內均勻地置了三部樓梯,所有房間到樓梯口的距離都不超過50英尺。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各層平面功能示意圖(1934)


    建築室內裝飾簡潔,空間寬敞,屋內裝有暖氣設備,還裝有專供校長和教師使用的電梯,這在當時的上海實屬罕見。學校的機器設備和實驗器材更是全國頂尖,不僅有蒸汽機、內燃機和水利機等大型設備,還有多種型號的電動機和發電機,甚至擁有當時全國僅此一台的「建築金屬和混凝土材料質量精密檢測儀」,完全符合了雷士德先生在遺囑中規定的要求。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的實驗室和工場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實驗器材(1934)


    建築風格與初始設計

    外立面修繕

    由於歷年積灰成污,加之雨水侵蝕和風化,建築立面石材、毛面磚和水刷石均存在破損。為恢復建築外立面的歷史風貌,本次修繕根據不同部位、不同材質污染損壞的程度,採取相應的工藝進行清洗、修補、打磨與小範圍平色處理,在儘量保留原始痕跡與滄桑感的同時,達到外立面的整體和諧,並按照原有毛面磚式樣定製新磚,以更換立面嚴重空鼓損壞的區域。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外立面修繕前(攝影:劉文毅)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外立面毛面磚修繕後(攝影:SFAP)

    外立面鋼門窗統一予以除銹、校正處理,修復後重做防鏽漆及深綠色面漆;對嚴重鏽蝕無法使用或缺失的鋼門窗及五金件,本次均按照原門窗形式重新定製予以替換。


    image.png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外立面鋼窗修繕後(攝影:SFAP)

    根據歷史照片顯示,主入口大門曾經有銅製裝飾,其圖案為天平、燒杯、試管、書籍等元素,象徵着雷士德工學院設置的課程。本次修繕前,現狀大門上的裝飾已不存。在研究過程中,設計團隊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中發現了該銅質裝飾的原件,向博物館借出藏品複製後重新安裝於建築主入口大門上,恢復了大門的原貌。


    image.png

    雷士德主入口修繕後(攝影:SFAP)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雷士德主入口大門有特色的銅質裝飾,圖案為天平、燒杯、試管、書籍等元素,原件藏於上海歷史博物館,本次按原件進行複製後安裝(攝影:SFAP)


    格局保護,功能更新

    雷士德工學院的門廳、大禮堂、階梯教室、繪圖教室等重點保護空間,均保留了大量歷史原物,需要保留各空間的原有格局和細節,未來這些精美的歷史空間將承載展示、接待、交流等核心功能。


    image.png



    門廳大門向內凹進,壁柱左右形成壁龕,兩根大理石柱式強調入口空間,天花被石膏線腳劃分為簡潔的方格區域,四周牆面作淺黃色大理石護壁板。水磨石地面有大面積區域已經過後期更換。本次修繕依據歷史照片和現存原物,通過同角度模型推敲方案,恢復了原水磨石地面和圖案樣式。


    image.png

    門廳及中走道歷史照片


    image.png


    image.png

    門廳恢復原水磨石地面(攝影:SFAP)

    image.png

    門廳修繕後室內效果(攝影:SFAP)

    禮堂二層通高,東西側牆下部為紅漆木護壁,內設暖氣龕。窗下有裝飾藝術風格圖案裝飾。地坪和舞台均為條木地板,木門、鋼窗等均為歷史原物,本次統一進行了保護修繕。


    image.png

    禮堂歷史照片

    image.png

    禮堂舞台按歷史照片進行復原(攝影:SFAP)


    image.png

    禮堂牆面延續海員醫院時期的色彩記憶(攝影:SFAP)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禮堂室內門窗及裝飾進行保護修繕(攝影:SFAP)

    階梯教室地面為條木地板,架空形成階梯,木門窗形式和室內裝飾簡約,具有學院建築特色。本次修繕將室內格局完整保留,包括講台上方的提拉活動黑板也一併保存下來。該黑板為1930 年代原物,在近代教育建築中保存至今者也不多見。


    image.png

    階梯教室歷史照片


    image.png

    階梯教室修繕後效果(攝影:SFAP)

    雷士德工學院的其他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及穹頂內部等空間,雖然不是重點保護部位,也都體現了該建築室內裝飾簡潔,空間寬敞的特徵,本次修繕對這些空間的特色格局及構件也都進行了歷史原貌恢復,並進行展示。


    image.png

    二層原實驗室修繕後(攝影:SFAP)


    image.png

    修繕中為原實驗室排水溝設計了可打開的蓋板

    圖案提取自禮堂木護壁


    image.png

    四層入口修復欄杆,增設鋼門和雨蓬(攝影:SFAP)


    image.png

    四層室內壁爐進行釉面磚補配和修補,恢復歷史原貌(攝影:SFAP)



    image.png

    穹頂鋼樓梯、水箱保護修繕後予以展示(攝影:SFAP)


    保護修繕:隱與顯

    隱·機電更新:

    為了滿足設計創新產業未來多學科教學、科研、實驗、會展的基本要求,本次修繕需要對雷士德工學院主樓進行必要的機電更新和設備提升。

    結合對建築空間歷史格局的潛心研究、建築保存現狀的細緻調研、更新後空間氣質的揣摩比選,對建築的不同空間提出適應性的機電更新策略,或採取裝飾吊頂遮蔽維持歷史場景,或露明處理一展工藝,因地制宜不一而足。


    image.png


    image.png

    一二層樓梯間:恢復敞開樓梯間的歷史格局,修復玻璃壁龕與壁燈,

    局部用裝飾性吊頂隱蔽設備管線(攝影:SFAP)


    image.png

    一層中走道:復原水磨石地坪、天花線腳和歷史燈具(攝影:SFAP)


    image.png

    一層咖啡廳:利用浮板吊頂遮擋天花管線(攝影:SFAP)


    image.png

    二層走道:局部設玻璃隔斷展示教室內景(攝影:SFAP)


    image.png

    三層會議室:利用局部吊頂和地櫃機隱藏設備和管線(攝影:SFAP)


    顯·歷史構造與構件展示

    歷史構造

    雷士德工學院樓板為特殊的密肋梁板,梁間嵌入六孔磚填充。推測其做法是綁紮密肋梁鋼筋時整齊嵌入六孔空心磚,利用空心磚充當模板再澆築混凝土形成組合梁板,這樣空心磚起到隔聲隔熱效果的同時,也使密肋梁板板底平整,也有利於室內靈活分隔和換取較高的淨高空間,一舉多得。

    image.png

    1934年雷士德工學院歷史圖紙中的密肋樓板詳圖


    這種嵌空心磚的密肋梁在上海近代建築中並非孤例,只因室內樓板外往往有抹灰和吊頂遮蔽。本次修繕時,設計團隊特地在二層會議室保留了一塊樓板展示其結構構造,展示近代歷史建築的結構技術與工藝特點。


    image.png

    二層會議室修繕後效果(攝影:SFAP)


    image.png

    二層會議室裸露密勒梁樓板(攝影:SFAP)


    歷史材料

    雷士德工學院一至三層走道兩側均釉面磚牆裙,分為深灰、淺褐、中黃、淺黃四種顏色,均為英國瓷磚製造商 T&R BOOTE於1934-1935年生產。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使用的 T&R BOOTE釉面磚

    修繕前,二三層走道兩側釉面磚顏色較為統一,而一層兩翼走道使用了不同顏色的面磚,最初以為是歷次修繕疊加的結果。通過對釉面磚現狀的顏色和破損狀況進行統計和展開圖繪製,設計團隊發現,原來一層東西兩翼走道釉面磚牆裙的顏色佈置尤為精心:以柱跨為單位,壁柱中線為軸,向兩側呈漸變色排列,在簡潔莊重的室內效果中增添了一絲活潑。


    image.png

    一層兩翼走道釉面磚排布復原圖


    image.png

    一層兩翼走道釉面磚修繕後效果(攝影:SFAP)


    image.png

    一層兩翼走道修繕後效果(攝影:SFAP)


    歷史工藝

    原繪圖教室屋面做法獨特,採用鋸齒形的天窗設計,鋸齒朝向東北方向,通過漫反射獲得天光,獲得均勻、穩定的室內採光,有利於繪圖使用。因該室內空間高敞寬大,且室內光環境較為理想,結合教學和展示的需要,將此空間作為展廳使用。


    image.png

    三層展廳修繕後(攝影:SFAP)

    設計團隊將建築工藝和使用材料作為展示的一部分,剝除牆麵粉刷,既保留原有清水混凝土牆面的木模板紋理,也保留本次對牆面加固使用的粘鋼,讓不同材質的衝撞為空間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image.png

    三層展廳修繕後(攝影:SFAP)


    image.png

    三層展廳修繕後(攝影:SFAP)

    歷史構件

    雷士德工學院主樓地下一層為高溫爐和燃料倉庫,煙道為耐火磚砌築,垂直設計,隱藏在牆體中穿越各層,與其他房間煙道一起匯入塔樓中央主煙囪排出室外。設計團隊在一層走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配上了歷史圖紙和說明文字,用燈光照亮了埋藏在牆內的煙道耐火磚,向更多人展示了原始煙囪設計的巧思。


    image.png

    煙囪耐火磚展示窗(攝影:SFAP)


    保護修繕:映與襯

    雷士德工學院初建時,南側為開闊的草坪,既是建築主立面的展示空間,也是城市界面的開放空間。隨着各個時期加建的不斷累積,開敞綠地逐漸被蠶食,形成封閉內向的外部環境,場地內植物也雜茂不堪。


    image.png

    本次修繕前,雷士德工學院南側草坪植物雜茂

    各時期的加建擠佔了開敞空間,沿街界面封閉


    本次修繕恢復了南側大草坪,作為展示建築風貌的開闊空間,延續歷史風貌,與主樓相互映襯。同時,修剪移栽場地內的喬木,利用鋪地的引導,形成開放的林下空間和舒適的人行通道,並為市民公共活動提供場所,營造了歷史氛圍下和諧的環境空間。


    image.png

    本次修繕恢復建築南側草坪,打開沿街界面

    為市民提供了開闊的公共綠地空間(攝影:SFAP)


    一個世紀前,雷士德的遺囑贈予了上海這所當時最先進的工學院,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頂尖專業人才;百年後,沉睡的校園被喚醒,古老建築的煥發青春,雷士德工學院舊址將延續記憶,重新向社會回饋價值。對標國際、放眼未來、心繫社會,這是歷史的巧合,也是這塊土地精神和文脈的百年傳承。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後(攝影:SFAP)



    參考文獻

    [1] 《字林西報》1926年5月15日

    [2] 《字林西報行名錄》(1872)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