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乐动|主页

首頁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保護與活化 | LD乐动集團華東院助力蟠龍天地開業

2023-08-11



青浦是上海歷史之源,崧澤古文化遺址、福泉山古文化遺址和青龍古鎮等歷史文化古鎮,是上海人的文化故鄉和精神搖籃。作為上海首批完工亮相的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歷經8年的籌劃、4年建設,上海蟠龍天地於4月29日正式開業。

LD乐动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該項目的風貌顧問,承擔保護保留建築方案及施工圖設計,助力蟠龍天地的開業。古鎮中的古建築、古橋等歷史空間要素被活化利用成為商業休閒空間,讓人們在感受江南水鄉文化的同時,也能享受現代化商業設施的便利。


image.png

破敗城中村變身潮流新地標 蟠龍古鎮鑄就新江南水鄉


蟠龍古鎮屬於上海郊區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古代青浦為上海地區松江府下轄華亭縣、上海縣之後分置的第三個縣治,蟠龍古鎮位於青浦東部,因坐落蟠龍港之西側而得名。蟠龍古鎮的街道依河而生,蟠龍港迂迴曲折,有「蟠龍十八彎,彎彎見蟠龍」之說。鎮上最早記載為隋代的普門教寺,元代至元年間(1334年)普門教寺山門前建造了香花橋,香客往來絡繹不絕,市鎮逐漸形成。清光緒古志雲「今鎮址半系寺基」。明末清初,鎮進一步擴大到蟠龍港的匯龍橋,又延伸至鳳來橋以西,圍繞香花橋形成十字街格局,記載為「鎮左枕蟠龍港,中夾墅涇,街作十字樣,南北強半里,東西倍之」。清代至民國時期,蟠龍鎮店鋪眾多,聞名遠近,有米廠、米行、米攤40餘家,常停米船百餘條,曾是向上海西米東運的交易重鎮。

鎮上店鋪民居錯落佈局,粉牆黛瓦,虛實相間。建築多為磚石木構,內部有眾多廊道、花窗,體現了江南水鄉建築的巧致玲瓏。

進入21世紀,蟠龍逐漸凋零演化成上海城郊的城中村,人口密集、房屋破敗且違章搭建、改建較多驚。幸運的是,蟠龍古鎮最初的「十字」狀鎮街格局、河道佈局和零星傳統老建築保留下來,成為區域更新的切入點。本次從蟠龍歷史風貌的修繕更新角度,主要工作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古鎮整體歷史風貌控制引導,以及文物與保留歷史建築、步行橋保護修繕更新設計


整體風貌

蟠龍整體方案在風貌設計引導層面,傳承了「十」字形的街巷格局, 與外圍公園綠地形成龍潭繞澤、綠樹青田的自然呼應,並結合建築、景觀、水系、文化名人、多元習俗等要素,體現蟠龍古鎮歷史文化和風貌特徵。


image.png

修繕前


image.png

修繕方案


image.png

修繕後


風貌設計主要針對建築、景觀及相關方案,梳理老格局、傳承古風韻、協調新設計、營造畫意境四大策略,在整體和細節上體現豐富的民居建築個性建造與水鄉的靈動氣質。


image.png

蟠龍古鎮空間尺度肌理前後對比


image.png


首先,梳理老格局的策略,統籌各專業顧問工作。通過歷史研究和空間特色梳理,明確以尊重古鎮風貌格局的十字街特色為工作核心,分級分區進行不同層次的專項化風貌設計引導。

其二,在核心保護地區、風貌特色較為完整的地段,原址原輪廓保留傳統木結構的風貌特色、結構構造特點。在東西南北十字風貌街巷、蟠龍市河風貌河道的兩側建築設計上,儘可能承襲傳統民居形制,呈現江南古風韻。十字街的街道寬度2-3米,在十字街的東街、西街以及周邊零星佈局着多處歷史建築。修繕這些歷史建築時,與青浦當地文化學者共同挖掘蟠龍歷史文化故事,採集了包括雪竹軒、高隱讀書堂、秦氏故宅、元暢閣、四知堂、致遠堂等人文史跡,根據各處傳統木構建築的自身特點而命名,注入了包括籃瓶咖啡、星巴克、文創店、茶館等文化輕餐類業態,枕水倚窗,成為蟠龍天地商業文化煥新的代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核心區高隱讀書堂、借園、四知堂等保留歷史建築按照傳統木結構形式保護修繕

其三,在核心區的風貌街巷、風貌河道兩側堅持傳統的風貌延續的設計。在外圍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逐步引入較為創新的新江南建築形式,逐步過渡銜接,形成新老設計的協調再生。除了保留修繕的歷史建築外,沿街新建建築需在傳統街巷、街坊、沿河的界面保持貼線率,檐口高度控制在2層以下並與歷史界面基本一致,由此誕生了宜人尺度的街牆比,窄街密路,行走在巷道間,宛如蟠龍舊時的模樣,人們能感覺到舒適而親切感。


image.png

十字街東街尺度、界面特徵保持不變的建築界面保護修繕設計效果

此外,在景觀環境細節中描繪歷史意境。例如蟠龍市河的河道兩岸,河堤橋畔,點綴古橋、水埠、系攬石等歷史要素的細節,重現了如畫般小橋流水、枕河而居、朱闌夾岸的風貌。為商業人流需要,除了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香花橋、鳳來橋,增設、改建蟠其他跨河步行橋,通過石拱橋、石樑橋等傳統橋樑,延續歷史上「九龍一鳳」的典故。景觀材料上,儘量利用老舊材料,從拆遷古鎮回收舊青瓦、舊石材,另外收集江南舊時常用的金山石、黃銹石,用於屋面、鋪裝、駁岸、水埠台階砌築。水埠旁採用超20種不同形制的系纜石,新老結合設計,再現水鄉人家戶戶停船的獨特意境。


image.png

image.png

蟠龍市河風貌河道界面及尺度保護,跨河步行橋石拱橋、石樑橋等傳統風貌設計


程祠故里

蟠龍市河南岸偏西側,鳳來橋對岸的樹林旁,當年蟠龍望族的家族祠堂——程家祠堂深藏於此,是青浦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該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兩進五開間的江南合院,含前後院落佔地900多㎡。近代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的講話曾在此發表,建國後60-70年代改為糧庫,後期荒廢,因此門窗及外立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堵、損壞。近年由於年久失修,有局部房間已坍塌。

修繕設計針對木樑柱、結構體系進行全面排查。根據不同損毀情況如糟朽、折斷、劈裂等現象,採用修補、更換或在隱蔽處增加預防性構件進行修復。嚴重殘損的依照舊件原樣、整根木料更換。現狀外牆風化嚴重,多處存在磚塊破損和鬆動脫落現象。對破損嚴重的磚牆全部或局部拆除重砌,並適當增設構造柱,增強整體結構安全。

如今,程家祠堂在保護修繕後重獲新生,木構、屋面、門窗、庭院,恢復鼎盛時期的樣貌,並設置遊客服務諮詢、修繕文化展陳等功能。祠堂前廣場通過地下通道連接車庫,地面形成蟠龍天地西主入口。


image.png

修繕前的程家祠堂

image.png

image.png

修繕後的程家祠堂


高隱讀書堂

在十字街上南街的高隱讀書堂,據記載舊時曾有趙孟頫題字牌匾之典故。這處建築院落為保留歷史建築,修繕前有儀門一座,但兩側廂房近年已大部分被改建、破損嚴重。部分木構件糟朽較為嚴重,根據構件裂損情況,採用嵌補、加鐵箍、墩接和更換等方式對大木結構進行全面修繕,確保結構安全。在外牆保留了一片斑駁的老磚牆,特地不作外表麵粉刷,展示其粉牆黛瓦內部的磚牆、樑柱做法歷史原貌。另一側的廂房隔牆同樣採用玻璃幕牆方式圍合成院,透過玻璃遠遠地欣賞,閱讀江南建築的古與今。


image.png

修繕前的高隱讀書堂

image.png

修繕後的高隱讀書堂


雪竹軒

沿着十字街走過香花橋,人們常常會在一棟結構精巧的小樓前駐足。這裏有着蟠龍唯一的木構軒廊結構,蟠龍天地將其以「雪竹軒」命名,紀念明代詩人馮淮曾在蟠龍的居所。據說馮淮生前以竹最為所愛,寫下眾多吟詠雪竹的詩文。這處木結構傳統院落包括前後二進,院落中保留了古井,第二進前廊檐下有鶴頸軒遺構,修繕後現作為余德耀美術館分展館使用。對二層木板外牆,按傳統構造工藝修復,重新油漆飾面。損毀坍塌嚴重的屋面,全部揭瓦重鋪,且增設防水層。檐上的青苔、院中的水井,結合雪竹的舊時意蘊,讓時光在院落里留駐,再現江南雅致。


image.png

修繕前後的雪竹軒內院


image.png

image.png

雪竹軒展出余德耀美術館分館特展


展望

粉牆黛瓦、夾岸而居, 蝶變重生的蟠龍天地將歷史文脈和新功能相融合,繼續書寫江南水鄉的本土歷史,更讓其煥新成為鑲嵌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的長三角市民生活方式新地標。在與古為新的理念下,蟠龍古鎮風貌保護的建設經驗體現了城市更新發展中保護與活化的理念,彰顯傳統文化和江南韻味。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蝶變重生的蟠龍古鎮





近期新聞